水天中:刘骁纯写的画展前言在开幕那天看了一遍,言简意赅,概括的非常好,充分发挥了我们古代文学以非常简短的语言表达深刻、丰富意向的传统。对邓平祥开始展示他的画的80年代,到近几年两次展览中的作品,都作了精彩的概括。刚才王鲁湘把邓平祥的绘画放到80年代以来,即“新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大潮流当中加以评述,彰显了他的艺术与艺术思想在大变迁当中的位置和意义,我十分赞同。
我想再往窄一点的范围,再具体一点的环境里看他的画,从油画的角度来看,邓平祥的艺术倾向也是值得关注的。他常常在画里表述自己的历史性思索,追求质朴而深沉的典雅,并把这种思索与宽阔的自然,与富于活力的人体联系起来,形成精神与物质的张力。最近这几年,出现了一些关注文化内涵的油画家。与文革前后成长的大部分画家相比,他们更为重视思想,重视理论,喜欢思考。邓平祥作为艺术评价家,重视思想文化的积累是他一贯的追求。作为画家来看,他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已经成为他的艺术特色。在同辈画家中,他在这方面的探索十分突出。比邓平祥年龄大一些的油画家,也有类似的追求,像钟涵先生最近两年的作品也是如此,我看了他的那些画,深有感动,不知道在座的朋友们是不是看到过。不管他在学校里的教学主张怎么样,作为美院同辈教授里面他是最关注读书、最喜欢谈思想、理论的一位,他把中国文化中悠远、深刻的那些方面融汇于现实的景观之中。但这样的作品,由于形式的朴素和内容的非大众化,往往淹没于“主流”华彩的浪潮之中。如果说钟涵和邓平祥在艺术上有共同性的话,那就是他们的作品建构了一种“文化纵深”,在视觉平面艺术里,包含了对历史,对文化,当代文化与古代文化,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思考。他们的作品引领观众回顾中国文化的历史脉络,中国人的精神旅程。如果要找一个古代的语言来说,可以说是继承了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这当然是一个极其宏大的话题,但我觉得他正在向这个领域探索,在这方面有所进展,这一点我觉得应该充分肯定。古人倡导画家读书,读书与不读书,这里面有很大的区别。当画家迈过了一些基本的技术性问题之后,思想、学问和见识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牵制当代中国绘画发展的因素就是画家对思想、对历史,以及对普通人现实命运的忽视或藐视。
最近几年里,有好多位美术史家、批评家办了他们个人的画展,有一些展览我看到了,有一些展览我因为生病没有去看,看了一些画册。我比较喜欢的是在他的绘画实践里面,能够感受到他原有的艺术观念,艺术主张在他的绘画里面有所发挥,或者他的绘画创作是他的艺术理论和美术史观念的某种延伸。人们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