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我国花鸟画坛,齐辛民先生是一位有卓越艺术成就的艺术家。他的花鸟画有扎实 的笔墨功力,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犷放的野趣。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他艺术风格的独特之处,那就是既文又野,不拘成规,独具一格。
我国花鸟画有深厚的传统,传统经验积累愈深,文气愈足,方法、规则也愈成熟,这对后人有双重影响,积极的一面是可以“亦步亦趋”,掌握成规,便于接近前人成就;消极的一面是,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仿照古法,便能步人堂奥,而不思也不敢有所变革和求新求异。纵观中外艺术史,凡有所作为的艺术家无不是既谙熟法则、规矩,又敢于破法则、破规 矩的不安分守己者。中国花鸟画,不论是院体还是文人画风,千余年来一座座丰碑林立,值得我们虔诚地膜拜和深入地学习、研究,但它们绝不是我们模仿的对象。对这一极普遍的道理,画界并非人人有所认识,更难说有真正的理解,这就是我国当代画坛之所以众人面貌相 似的现象比比皆是的原因所在。而齐辛民之创作与许多人不同,恰恰就在这一点上。他对画坛风格雷同现象很早便有自觉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懈地奋力进取,追求画自己内心的感受,经过长期艰苦探索,终于取得丰硕成果。
齐辛民自幼爱好画画,但少年丧母,家境贫寒,经过刻苦努力考入山东艺专,1963年毕业。当时,我国美术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学院教学强调实用的为政治服务,主要传授以素描造型为手段的表现方法,专业性的国画训练很不系统。不过齐辛民毕竟受到了一些谙熟民族传统绘画的名师指导,有心往中国画的方向发展。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基层文化馆做普及工作,业余时间专心研究水墨画,日积月累,获得不少体会并取得成绩,受到社会的关注,终于在1986年调入淄博书画院,成为一位专业画家。
用齐辛民自己的话说,他是“大半生苦苦行走在坎坷的求艺道路上”。道路虽然坎坷,但每一步他都留下了自己踏实的脚印。从学生年代起,他便以过人的艺术聪慧,受到同学们 的羡慕。而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他也没有放弃对绘画技巧和原理的钻研,他是有艺术天赋的苦学派。而这天赋的重要表现,不仅在于绘画技巧的纯熟,而更在于对艺术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懂得艺术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资源,吸收营养,作画要用心、动情。他对前辈花鸟画大师从潘天寿、齐白石直到徐渭虔诚地崇拜,但他十分明白,要师其心而不是师其迹,决不能重复前人的艺术面貌。他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艺术灵感,苦苦地咀嚼自己的生活体验,寻找用异于他人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和心境。他说:“我的故乡淄博是我生长的根基,我的艺术之根深扎在故乡的土壤中,是故乡的水土养育了我,故土难移,脱离就会枯萎。”他作品中的题材并无特异之处,都取自他家乡的所见所感,农村中天真无邪的儿童,他熟悉的花草和飞禽走兽……齐辛民讲究表达方式,他有不同于别人的视角,写物象之 形,但不拘泥于形似,而求其神韵。他善于捕捉和夸张客观对象具有特征的动势和神态,用刚健有力而富有感情的笔墨加以描写。在章法和构图上敢于破陈规,立新意。被他描写的主要对象或安排在大片空白中,或置发在有物象的背景中,随意自由,变化多端,似乎凭一时灵感即兴涂抹,实则构思缜密,别出心裁。构图如此,笔墨同样在“放肆”中把握尺度。所谓放肆,长线短线,自由穿插,虚虚实实,重重轻轻,曲折顿挫,墨色不求一般平和、悦目, 浓、淡、干、枯、湿……无所不用其极,求在强烈变化中大致的协调;他敢于用色彩,原色、调和色,在有意、无意间使之与墨的块面形成呼应关系,技巧高明,令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