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齐辛民在一起的日子里,总是听到有人问他,小时候学画画,受了谁的影响?他总是摇了摇头,说“没有”。他 没有一个童年学画的经历可以讲给别人听。画家的童年没有画。
齐辛民,原名叫齐新民,辛民是他在祖父去世后他自己用的笔名。
1935年,他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一个小村庄。 那是一个被四季流水的小河环抱的村庄,远处有静静的山冈,地头上有星散的野花,不时地传来鸡叫狗吠之声,打破的寂静;那里野旷无声,民风淳朴,没有罪恶与虚伪,只有劳作与自足,人们忍受着生活的苦辛,过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平凡生活。
据说,辛民祖父的上辈在这里是个兴旺而富有的大家 族。他们家那个被封住的大车门地上的辙痕就是见证,那是 当年套着马匹拉着大车进进出出的一个门;还有一个大门正中挂荐蓝底金字大匾,上有“乡饮大宾”四个字。辛民还记得他家的一些旧家上印有“积善堂”的标记。曾祖父是兄弟三个,有两家被划为地主。辛民的祖父兄弟四个,分家时把土地分为了四家,被化为中农。祖父排行老三。在辛民的 记忆中村里人对祖父很客气,见面都是恭恭敬敬地称他为 “三拿柜”。虽然在那时辛民对这“掌柜”的地位和身份的含义不清楚,俱从村里乡亲对祖父那种尊敬的态度上,他明白祖父在村里显个很有威望的人。
辛民父亲是祖父的单传嫡子。听祖父说,辛民父亲从小就不愿意上学堂读书,家里人没有办法只好任他自由。父亲乐于在农村天地无所约束,因此一立守在家乡农田干农活。 但父亲是个有“手艺”之人,正因为“手艺”的不一般而使 他备受乡里乡亲的敬重。其一是施针和拔罐子治病的手艺好。父亲凭自己悟性摸索了一套“本针法”,这种“本针”是 我们那里民间郎中用的针,就像现在中医用的针灸一类,所不同的只有一根三棱针。辛民记得,他每次得感冒时,都是父亲给他按摩、扎针,然后喝一碗热姜汤,蒙上被子,感到又憋气又闷热,很快就会捂出一身大汗,感冒很快治好了。村里乡亲谁有个头疼脑热的,只要在家门口冲里面的父亲喊 一声,父亲就会放下手上的活,甚至正在吃饭也会立即放下 碗筷帮人诊治。虽然治不了大病,但来人都会在父亲的手下按摩一时半会,再扎上几针,每扎完一针,就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用力捏出许多血,或拔上一两下火罐而“针到病除”。 为人治病回到屋里的父亲仿佛比病人还高兴,大有一种救死 扶伤的成就感。其二是父亲爱好练拳习武,有一身好武艺。 他经常在一早一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