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最新动态:中国文联党组通知要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冯远: 知青八年“底层情结”影响一生
来源:艺术家提供 | 作者:冯远 | 发布时间: 2015-10-19 | 2676 次浏览 | 分享到:
      16岁就被誉为“小画家”的冯远,在绘画上早早就显露出绘画的天赋,虽然身处天寒地冻、生存条件恶劣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但冯远一直在如饥似渴地自学绘画。他画的电影海报深得当地农民的喜爱。然而,由于“文革”期间家庭出身的问题,他两次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一次,当心情沮丧的他回到住处时,意外地发现窗台上放着一个鸡蛋,不善表达的农民大叔过来摸摸他的头,说:“别灰心,还有机会。”多少年过去了,那份感动至今还藏在他的记忆深处。
  知青8年的生活经历,让他对农民、工人、贫困儿童等生活在下层的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感同身受。日后,在创作“农民工题材”的作品——《我们》、“农村失学儿童题材”的作品——《我要上学》时,冯远常常联想起那段经历,因为他们心中的渴望是如此接近。
  就在他以为今生再无缘步入高等院校的殿堂时,机会之门意外洞开。1978年,26岁的冯远偶然遇到了当时在浙江美术学院任教的著名画家方增先,这位“伯乐”仔细看了冯远的画,深为这位年轻人的造型能力所打动。不久,他被浙江美术学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
  故事开始的地方...
  上世纪50年代,西子湖畔孤山脚下的美院校舍里,在那条曲折走廊的尽头有一间学生颇为称羡的教室,透过敞亮的落地长窗,时常可见几位年轻教师在里面忙碌,他们潜心创作,日夜劳作,画稿盈箧。
  不久,从这个小教室里传来了周昌谷《两个羊羔》在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获得金奖的喜讯;之后,方增先创作出了《粒粒皆辛苦》;然后,李震坚的画笔下诞生了《戚继光平倭图》……
  从那时起,这种与旧文人画相异,又与其他地区呈不同面貌的新水墨写意人物画的出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从而,有了“浙派人物画”之说,在浙江这片水墨文人画的沃土里也就诞生了一个新的画派——浙派人物画画派。
  相逢即是有缘。大画家方增先与在黑龙江的上海知青冯远,一个近在浙江,一个远在东北,却都因为心中的艺术,相识在杭州举办的世界青年画展上。
  初见面,方增先问:“你喜欢画画?”冯远答:“是的。”
  告别时,方增先又问:“你愿意来美院读书?”冯远答:“做梦都想。”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重要的时刻,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时刻——1978年冬,冯远怀揣着一颗如“范进中举”的心情,终于在一波三折后踏进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从没上过大学的他破格成为方增先门下的好学生。
  在恩师方增先眼里,这个学生很特殊:有才气,有想法,有抱负。“画什么,怎么画,这是艺术家的权力,也是艺术家们能够做的。但我在院校从事中国画研究,主修了中国人物画。中国画在今天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的过程中,人物画一直是需要下功夫解决的大课题。”冯远坚信:浙派人物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创作现象,它更确立了人物画当代教学的系统,形成一条生生不息的发展之路——传写生之神,得画化之意。在中国美院任教务长时,冯远制定了国内美术院校第一部教学大纲和全日制4年本科教学方案。“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定要有规范,要有明确的要求。”冯远回忆道,后来中国美院国画系卓鹤君教授和陈向迅教授,通过多年研究实践编出了第一部国画山水画的教学大纲,十分有效。
  恩师方增先称赞,时至今日,浙派人物画对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中国人物画的教学、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以及其他地域人物画流派风格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也正因此,浙派人物画从一个学院小集体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画坛。
  宁和、恬淡、含蓄、自然——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期间,冯远深受导师方增先的影响,吸取了“新浙派人物画”的精髓:把素描和笔墨融合起来,把积墨法运用到人物画上。这种师承关系,促使了冯远对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和笔墨关系有着更深层次的解读,他进而提出了人物画的三个境界,即由肖似、酷似到神似、妙似,最终上升到夸张、变形从而进入自由王国。
  “有哲理、有文采、有开拓……冯远是一位很注意怎样画的画家。”正如著名艺评家郎绍君所言,如果说浙派人物画的前辈是以集体合力出现的,那么我这辈则以多元、个性的风格、形式来影响集体,给浙派人物画以新生命力,开创了不同于师辈的当代浙派人物画新画法。
  历史新画卷
  午后,我轻轻叩开中国文联1608房门。花发、黑布鞋,月白衬衫、银边镜框后,一双笑眯眯的眼。我伸出手,握住那双艺术之手。
  忽然间,我发现近在眼前的冯远跟他的历史人物画一样高远,时常带有浓重的忧患意识——由远及近的《秦隶筑城图》、《故乡》、《英雄交响曲》、《保卫黄河》、《百年历史》、《画坛四杰》、《秦嬴政登基庆典图》、《孙中山与中国》、《世纪梦》……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冯远的历史人物画创作始终没有中断过。
  “我画历史,意在为民族立碑”。冯远选择历史题材当然是由于他爱好历史,但不是为了怀古、怀旧,而是为了鉴古以知今。冯远的历史人物画不是简单地图解历史,而是从当代现实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
  让冯远欣慰的是,这10年来他有幸促成了3件事情:参与推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实施完成,并向公众展出;去年底启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设立中国画双年展。
  令冯远高兴的是,在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浙江共有15件作品入选,数量居全国各省区之首。这些作品全部由他当年任教的中国美术学院的34位著名艺术家协力创作完成。如今,这批以1840年以来各历史时期的100件重大历史事件为内容的100幅作品,静静地在国家博物馆里,构成了一幅具有民族史诗的画卷。
  冯远直言,中国美协之所以把中国画双年展的品牌落户杭州,是因了浙江是中国画创作研究的传统大省。它有中国美术学院——我国最早的国家级美术研究、教育机构,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潘天寿、黄宾虹先生为首的一代大师,奠定了中国画学、中国画教育的基础。而新世纪以来,国家中国画精品进京展也是以浙江的精品展揭开序幕的。
  对冯远来说,也许画好自己的画,会体现出自己的“小乘”思想。但能够推动广大的美术家共同来为中华民族做有意的事,那么每一个艺术家的个体价值就被大大外延了。不管将来后人怎么评说,我们这代人在有生之年做了该做的事,这是一张由集体共同创作的大画!其意义绝对大大高于任何个人创作之上。
  塑中华文明史, 画上下五千年。眼下,冯远想的更多的是,“如以新的视角解读历史,展现中国美术的价值观。”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合作出版刊物


§友情链接§
中国书法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