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
——对书法创新的几点认识
朱华成
首先,我试就书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书法是书法家的创作。书法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和欣赏价值,是书法家赋予文字一种美的意义。书法的发展历史,是由历代有成就的书法家们,认真继承、不断创新所谱成的,可以这样说,历代每一个大书法家的艺术风格,,都是继承后再加创新的成就。文字的字体,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繁而简,书法就是随文字的发展渐趋丰富,我觉得这都是创新。同是学书,张芝有张芝的风格,张旭、怀素等也都有他们的风格,这种风格,实际上就是他们各自创新的结果。从隋到唐初,诸家楷书风格,到盛唐出现了颜真卿的书风,不就是特大的一种突破吗?不创新怎么能有突破呢?我认为学习书法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创新,不创新就会僵化,就会失去生命力。但是,创新不能离开传统,关起门来搞标新立异。因为书法这门艺术,经过三千多年的递嬗衍变,形成一套自身特有的艺术发展规律。历史上书法家们,继承着前代书法家的法度规矩并加以总结和创新,才使书法艺术这棵大树,枝分条敷纷繁葱郁,显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没有传统基础的书法,不是中国的书法,也丧失了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尽管传统书法有些技法和说法,在今天看来,是需着重研究和探讨的,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可以不要传统了。有些人搞个人 探索,认为不与人同,就是创新,他们不读书法理论,不了解书法历史,不临碑帖,他们还认为临碑帖是复古、守旧,是倒退,他们专搞不与人同,完全丢掉了传统的书法,把字写得歪歪斜斜,笔画写得特粗特细,奇形怪状,这还谈得上什么创新呢?要创新,我认为,首先要学习和研究我国的书法历史,和历代书法家遗留下来的书法理论,提高认识,在弄懂“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的基础上,解决书法的基本功的问题。书法的基本功是用笔和结字两项。这是从纯技术的观点提出的也是从书法艺术,由入门到深化整个漫长的全过程息息相关的角度上提出来的。元朝的大书法家赵子昂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他一语道破了书法的两项基本功。为什么说,用笔和结字书法的基本功呢?先说说用笔,书法和一般实用毛笔字的重要区别就是用笔,书法要求笔力酋劲,写出来的笔划要有力量,有精神,有气势。而普通实用毛笔字,只要写得整齐清楚,就可以了。要做到笔力酋劲,不讲究用笔,是不会上路的。当然更谈不上走向成功的彼岸。笔力这个东西,是无止境的,既是初学者努力方向,也是每个书家终身所追求的妙境。再谈结字,结字是书法形式美的体现者,不讲究结字,便不是书法,结字不但如赵子昂所说“因时相传”,用篆、隶、楷、行、草等,而且还要富有变化,符合书法美的规律,它和用笔一样,都是无穷无尽地吸引着每个学书者,终生为之追求,同时给予每个学书者以无穷的乐趣。
第二,关于书法理论上的创新问题。书法理论,主要是论述继承的事。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要创新,首先应对于中国书法史上,曾经出现过若干美的意境和若干艺术表现形式,有明确的把握和研究,并努力找到突破点,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扎实的传统功夫基础上,对原有美的意境和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一定的改造。就是说,创新离不开继承,继承是为了创新。两者关系甚为密切,既矛盾又统一。一般来讲,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始终要求思想领先,理论先行,所以,创新的着眼点,应放在理论上,放在对书法的本体认识上。由于思想新、理论新、好思想、好内容服务的书法形式自然也会新。那些仅仅在形式上花样,不在思想理论去创新,是没有什么多大价值的。因此,书法理论上的创新,也应和“书体”技法一样重要。要使书法理论的创新,不成为空谈,除了由广大书法爱好者,进行理论创新研究外,还应建立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研究和编写统一的书法教材,(这是主要的)并培养出有开拓性的书法理论众人才,这也是书法创新的重要一环。
第三,书法创新的自身因素,作者本身需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在坚持以继承为主的过程中,执意向这方面发展。从心理学上看,这种意识的存在并增强与无此意识,大不一样,它可以像酵母一样,起促进作用、催化效果。在不少书论典籍中,我们看到了历史上许多书家的充满创新意识的形象,如王羲之:“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苏东坡:“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黄山谷:“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他们是带着这种心理在继承中发挥自身因素去创新的。
我们在学习古人的优秀碑帖过程中,更要刻苦认真,要多读、多练、多思,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要下铁杵磨成针的工夫,长期坚持苦练下去。常言道艺贵参悟,边参边悟,边悟边参,循环往复,会能摸索,领悟古人握笔、运笔之道,写出有气势、有力量、有节奏的好作品来。同时,也是为学书者逐步提高水平,提供创新之路。到那时,自己的书风也就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我回忆刘海粟老师教我学书时,曾对我讲过他学书时的一段故事。他说,他跟康有为学书,开始康对他要求很严格,抓得又紧。因他对康体未接触过,初学起来,有些急躁,经过一段时间苦练,临出来的字,有点像康体了,学书的信心就大了,后来达到乱真的程度。民国20年发大水,很多地方都被大水淹没,灾民到处都有,生活异常困难,康找他谈话,康将自己的章印都交给他,要他去写书法,用康的名字落款、盖章,拿出去义卖,救济灾民。于是他就写了很多幅字,拿到市场上出售,很快就一卖而光。康就以这笔钱,解决了一部分灾民生活困难问题。接着,他又说,我现在写的字,不是康体了,我有自己的体,有自己的风格了。听完海老讲完他学书故事后,使我深受启发,明确了中国书法继承是第一性的,创新是有条件的,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继承是基础,是手段,。创新是目的,是提高。否则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