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最新动态:中国文联党组通知要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支林的综合艺术之路
来源:艺术家提供 | 作者:baozhentang | 发布时间: 2017-09-12 | 756 次浏览 | 分享到:
艺术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在探索跋涉中生发出来的精神迷惘、焦虑之苦,是形而上的精神之苦,也是真正为坚持艺术而具备的品质。支林说:“艺术就是艺术,不要画地为牢。”他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艺术,这种大艺术范畴的当代视角让他在多种艺术门类中游刃有余的穿梭。

艺术在现今的语境中蕴涵着丰富的多样性。文化大繁荣,新生事物不断兴起,新的艺术思维也在不断地冲击每个人的思想。综合艺术对于我们来说是新颖的词汇,泛指由几种艺术成分有机综合而成的艺术。支林是一位对艺术有着深刻认识的艺术家,他综合了多种艺术门类,对油画、陶瓷、漆画的研究成果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中。

记者来到支林的“一方心田”工作室被他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所吸引,形态各异的陶瓷作品随意的摆放在案头、架上,墙壁上挂着他的油画作品和漆画作品,他的工作室就像个精彩异常的博物馆,有着无数的惊喜让我们慢慢发现。

聊起缘何走上了艺术道路,支林说,他从小是个特别的孩子,对着艺术有种莫名的狂热。图书画卷,让他爱不释手。他喜欢在纸上涂涂画画,让心灵跟着画面一起舒展到大自然去,无拘无束的信手涂鸦成为他最快乐的一段童年记忆,他在绘画上的天赋也被老师所看到,小小年纪的支林就成了班级里的黑板报能手,学校的美术老师对他关爱有加,教给了他很多绘画基磁知识,这成为了他学画道路上的启蒙之举。

初中的时候,支林开始跟随江西师范大学罗会刚教授学画,罗老对他严格要求,从基磁的造型能力开始训练,帮助他塑造出了过硬的绘画基本功。当时,图形、线条、色彩成为他最初的艺术源泉。现今支林说起罗老来仍然激动不已,他深感师恩,也在后来的教学工作中将这种为学生尽心尽力、为学生着想的教育精神传承下来。

1977年以来,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怀着对艺术的梦想,他开始了自己求学道路。198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江西师大南昌分院录取,成为该院和省内第一届广告装潢专业的学生。这几年坚持考学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这种深刻而痛苦的人生经历扎进了支林年轻的心中,成为激励他不断进取的一杆旗帜。他告诉记者:“我不敢松懈自己,哪怕一丝一点的放松都不能容忍,每一天我是最后一个去饭堂吃饭的,最后一个离开画室的,因为我知道,我的今天是多么来之不易。我为此格外的珍惜和慎重。”

支林也是幸运的,那一年中央讲师团来到学校教读,其中他们这班的同学都是在讲师团的教导下成长的,他们这一届也成为了最优秀的一届。支林出色的能力被老师和同学所认可,在校期间,他担任了学习委员和学生会主席的职位。毕业后,品学兼优的支林幸运地留校任教。202年,支林进入中央美院研究生班深造,他抓住了这提高自己的机会,缩短休息时间,阅读艺术书籍,临摹名家画作,观察自然与勤学苦练是他当时生活的重心,这一段学习经历让他获盐匪浅,如虎添翼,他的艺术创造力得到了迅速提升。

艺术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在探索跋涉中生发出来的精神迷惘、焦虑之苦,是形而上的精神之苦,也是真正为坚持艺术而具备的品质。支林说:“艺术就是艺术,不要画地为牢。”他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艺术,这种大艺术范畴的当代视角让他在多种艺术门类中游刃有余的穿梭。

丰富的人生经历让支林把很多平面构成的观念用在艺术创作中,点、线、面的疏密排列在他手中像是被魔术点化的奇妙道具。他的油画是意象的,画笔在接触画面的刹那间,其笔触所流露出来的是直指内心的淡然。他把江南水乡的风景烙印在脑海中,他的作品里出现过“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古镇风貌。白墙黛瓦、河桥碧树白鸭,江南细润秀美的田圆风景印入他的内心。他把这些元素放在自己的作品中,用自己对文化的感悟解构它们,重新组成他的画面。

江西、福建是漆画的两座重镇,支林则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的漆画学科带头人。漆画要建构在以大漆为主要媒材的基础之上,除漆之外,还有金、银铅、锡以及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支林的漆画作品简约大气,在传统漆画技法的基础上,加上了当代的视觉元素。他在艺术创作中坚持了自己独特的视角,从自己的内心情感出发,在思考中前行。

支林的陶瓷作品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气、流露出艺术家最真挚的感情。他的风格清晰、优雅,作品格调高雅,气韵流畅。支林特别向记者介绍了他首创的漆陶艺术作品,他的漆陶作品是把素胎在景德镇烧成青花,带到工作室贴上金箔后再上大漆。他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想象力,扎实的艺术基础,开创了漆陶艺术的先河。

艺术家以酣畅淋漓的姿态,任其自然的态势,在艺术创作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作品就是艺术家心情和当时的体验的表露。回顾支林从艺30多年的艺术人生,他的作品《废墟》20148月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云座》20148月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流彩立方体》20148月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热了化了、吃了少了、用了没了》20148月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他出版编著、专著29部,国家级刊物发表作品及论文30余件(篇),国际级、国家级入选及获奖作品32件,主持并参与了国家政府大型项目3次,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科研课题若干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家馆藏作品13件。他培养出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等艺术人才数以千计,桃李满园。由此可见支林德艺双馨的艺术本色。

支林多年来一直投身社会公益事业,1999年,他参与了国庆五十周年大阅兵中江西彩车的主创工作: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大阅兵中,他继续担任江西彩车设计组组长,参加的经历让他得到国务院彩车总指挥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表彰,并获得了突出贡献奖,他披星戴月的为国庆盛典做出了许多努力,不要任何报酬,尽力完成任务,由此让我们看出他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江西省教育厅为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在10所高校设立“井冈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支林在2013年被评选为艺术类井冈学者特聘教授,这是支林众多奖项中的一个,他告诉记者,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想要做的更多的是:把艺术传承和延续下去。通过他的搭桥引进,画家游新民的界画走进校园,成为研究生导师在学生中找到了传承者。让这一门源于晋代的特殊绘画艺术找到了接班人得以延续和发扬。

日新月异的环境变化带给他更多的思考,身临其中的他以此为构建、剥离、融合、重塑的起点。他把他最精华的艺术思想融入在他的作品中,这些作品不受题材的限制,不被时间而制约。目前,支林正在主持滕王阁漆壁画的设计制作工作,该作品采用中国传统漆艺工艺创作,既有唐代绘画雍容博大的气概,又有宋代清新秀丽的风格。这幅巨作将会在滕王阁永久保存下来,这又是支林对江西文化的一次杰出的贡献。

近期,支林为自己从艺三十年的展览准备了60件陶瓷作品,40件油画作品,20件漆画作品。这些浸润着汗水与思想的艺术作品,包含着他对艺术的深深思考。他从身边的世界找寻创作灵感,把自己的体会幻化成美感符号在作品上淋滴酣畅地表现出来。

坚持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着世界,支林的思想既有特立独行的成份,又有深沉厚重的因素。他的创作经历与生活融为一体,艺术成了他生命存在的一部分。他的综合艺术,可能更多的帶有东方哲学中阴阳冲淡的力量感和美学元素,立体、诗意、意象,在陶瓷、漆画和油画上分别表现,物化于象,却又万千变化他在作品中所潜藏的人文意识与我们中国人的心象高度熨贴。

支林用作品去打动世界,也让世界来融入他的作品。他自由自在的在多种艺术门类之间穿梭,搭建出连结公众审美的艺术桥梁。他的作品是一座精神之桥,一座文化之桥,一座艺术之桥。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赞颂、对真善美的呼唤。他认为美不仅是视觉的而且是智力的和思想的,这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必备的气质。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支林的艺术与当代艺术圈中盛行的批判性不同,如果说当代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反面艺术的话,支林的艺术是正面艺术。

二十世纪的艺术实践在不断挑战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但是只要艺术还保有自身的身份,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边界就不可逾越。事实上当代艺术的实验并没有模糊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在强化这种边界,当代艺术家以不同的方式让艺术从现实生活中超越出来。根据丹托的后历史阶段艺术的构想,今天的艺术家不再能够创造出崭新的艺术语言,也不再能够像以往大师那样保持所谓的纯正性。任何创新都是在吸收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艺术样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我们联想到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杂糅概念,以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而凸显出来的文化杂交概念。支林将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的因素融合起来的探索路径,其实是非常适时的。

支林对于传统漆艺语言的改造是通过往其中加入新的成分而实现的。在支林的漆艺语言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传统漆艺的成分也可以看到陶瓷艺术的成分。一方面这些新成分的加入让支林的漆陶语言变得更加自由而有生活气息。另方面,支林致力于巧妙地寻找他们之间的平衡和互补关系,并没有因为加入新的因素而彻底抛离了传统的道路。传统的技法追求有可能陷入僵化的形式主义从而削弱了艺术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不存在一种能够包容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共同体,真正的大师不是舍鱼而取熊掌,而是鱼与熊掌兼得。

他的漆陶语言是熔铸诸多因素的结果,正因为如此,从任何现有的漆艺范式来看,支林的漆陶似乎并不那么纯粹。但是如果我们明白他的意图就是融合各种不同的因素,我们就能从这种貌似不纯粹中看出他的新面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支林的艺术语言的探索是非常具有当代性的,他追求的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内敛中迸发力量,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

最后我们可以来提一个问题,支林通过不断试验最终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或者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我们从支林的艺术实践中究竞要看到什么东西?一句话我们如何来欣赏支林的艺术?从我个人经验角度来看,如果我们将支林的艺术成就放大到历史中看,将支林的艺术追求理解为责任与信念,那么我们就会获得这样一种结论:支林的艺术制造了一种深度,这种深度不是空间幻觉的深度,而是一深沉的深度,因此在观看支林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足够的视觉冲击,而且能够产生强烈的精神震荡。


(文/魏娇娇)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合作出版刊物


§友情链接§
中国书法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