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翟鹰艺术中心

高原艺术拓荒牛———— 评马西光高原艺术
来源:《大家艺术》 | 作者:baozhentang | 发布时间: 2015-12-02 | 2145 次浏览 | 分享到:

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是任劳任怨的典型,它对工作不畏艰苦任劳任怨,对人无所求,“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为人民奉献出终生,人们往往将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劳动者亲切地称为“老黄牛”。马西光就是艺术领域的老黄牛,他爱牦牛,画牦牛,以牦牛精神自勉,为自己取名光夫,扎西,号雪牦,斋号牦斋,扎根高原40年春秋,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辛勤地耕耘着,终于形成具有高原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他就是一头高原艺术的拓荒牛。马西光早年参见革命。曾先后在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西安美院前身)、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深造。1958年到青海工作,从此矢志高原美术创作,长期扎根青藏高原从事美术编辑、美术组织、美术创作。曾任中国美协青海分会副主席、玄圃画院副院长等职,为青海美术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马西光以水墨人物画见长,浑厚淳朴是他水墨画艺术的一大特色。到过青藏高原旅游的人们往往被那里皑皑雪山,青青牧坊所陶醉,愿意在飘着朵朵白云的天空下,看藏族姑娘著盛装唱着天籁之音、跳着优美的舞蹈,情不自禁地进入到诗情画意的美好的境界。事实上,青藏高原远没有游客们想象的那么美好。适合旅游的时节正是高原上最好的季节,即便是这样,他(她)们依然能感受到高原的艰苦,高原上气候寒冷,天气多变,风沙大,太阳光强烈的紫外线能灼伤人的皮肤,最难克服的困难就是缺氧,缺氧就像汽车缺油一样,人的动力就大打折扣,行动费力而且思考问题都不灵活了。缺氧,寒冷,多冷,风寒构成了不适合人居住生活的环境。出生在山西的马西光抱有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理想,从26岁便踏入青海这块人际罕至的土地,而且一呆就是34年,他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热血献给了这片深情的土地和他所钟爱的绘画艺术。几千年来,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却哺育出了一个伟大的民族——藏族,他(她)们身上不正蕴含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伟大的民族精神和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着马西光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耕耘,34年来,他跑遍了青藏高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记录下来,变成一幅幅美妙的图画。马西光不是猎奇式的描绘而是用心捕捉高原人们的精神和个性,他的人物画《高原汉子》、《果洛老人》、《猎人》、《河源汉子》等一系列作品,都准备再出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只有经历过狂沙的吹打和艰难生活磨砺的人才具有这种倔强、刚毅的个性特征。也正是这种坚毅和刚强才创造出古代灿烂的彩陶文化和高度的物质文明。生活中的劳动是艰苦和枯燥的,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一直从事着这种单调枯燥的劳动,为了驱赶劳动中的枯燥乏味,他(她)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使自己的动作与歌声的旋律相配合,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减轻了身体的疲惫感,这也许就是边陲少数民族同胞大多都能歌善舞的主要原因吧。比如,她们或负重打水,或重复着单调的打奶茶动作。千百年来《他(她)们祖祖辈辈就是这么生活过来的,这种单调的劳动不能消磨他(她)们的意志,他(她)们用歌声和舞姿表达着对新生活的渴望。高原上到处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他(她)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鼓舞着马西光,他也从这些单调的劳动中感受到韵律和节奏的美感。他的作品往往采用带状构图,将人物作横向或斜向排列,人物与人物之间不是前后关系,而是一种排列关系,这样就打破了画面的深度感和体积感,产生类似于传统壁画或者民间年画的效果,加强了作品的平面构成美感。无论是《山路弯弯》《高原之舞》《天山之舞》《雪域之舞》还是《塔吉克舞》都暗含着一种音乐之美,《酥油飘香中》

翟鹰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绘画专业教授

研究生导师


手机扫码进入微网站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