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翟鹰艺术中心

高原艺术拓荒牛———— 评马西光高原艺术
来源:《大家艺术》 | 作者:baozhentang | 发布时间: 2015-12-02 | 2149 次浏览 | 分享到:

5个捣奶茶的藏族姑娘,同样的年龄,相同的动作,却显出不同样的姿态,显示出四个姑娘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表情。而在《挑水图》一画中,5个女人3个一排,2个一排,在画面上平行排列,挑担子是有一种节奏韵律,那种担子的闪动,那种扁担的响声,和那个脚步,它不是平常的脚步了多少有点像舞台上走那种碎步的感觉,画家通过人物的穿插遮挡,前后掩映,在平衡中求得变化,加强于一种节奏韵律美。

马西光创造性地运用中国画传统的笔墨材料,表现生活在高原地区普通人们的生活,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传统中国画非常强调笔墨效果,清代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笔墨相为表里,笔为墨之经,墨为笔之纬,经纬连络,则皮燥肉温,筋熔骨健,而笔之四势备矣。”笔法和墨法成为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中国画几千年发展过程中,笔墨已经成为衡量中国画高低的主要标准,因此,黄宾虹《虹庐画谈》指出:“古人于用笔之外,尤重用墨,画中三味,舍笔墨无由参悟”。新中国成立以后,很多画家到西部去写生,表现包括藏族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在表现牛羊以及羊皮袄时,大多采用勾线或者借鉴山水画皴擦手法,表现舞象的质感和厚重感,这种用笔的方式主要强调对物象的视觉感受。马西光却采用了被他称之为拓墨法技法,把牦牛、帐篷以及其他的物象用拓印的方式表达,不计较物象形体的准确,强调一种结构的美感,再用墨线勾勒物象,把泼墨、拓印与勾线相结合,产生类似汉代画像石拓片的效果,在墨沉淋漓之中见出斑斓与古厚。在《大漠节日》《雪域奔牦》等画作中,几十只骆驼或者牦牛采用传统壁画式的横排构图,类似拓片斑驳的厚重效果,与人物轻盈的墨笔产生对比,人物产生一种灵性,这种技法表现牦牛、帐篷以及人物等,产生似与不似的质感,同时又产生一种平面构成美感,这种技法可以说是中国画在表现高原人物的一种新发展。中国绘画特别是文人画追求水墨淋漓,认为“画家之妙全在烟云变灭中”,通过墨戏表现气韵生动的感受。这种水墨技法对于表现江南水乡湿润明净的环境,以及文入画家对淡泊宁静的追求是极为准确的,对于风沙干燥,厚重朴实的西部高原并不适合。马西光创造性运用“拓墨法”,通过墨色的斑斑淋漓的拓印效果,产生一种干燥中蕴含滋润、清润中富含变化的艺术效果,表现出一种特殊的高原体验,而非是简单的、削足适履式的笔墨功夫。

感情真挚是马西光艺术的第二个特征,事实上,大凡有成就艺术家的作品无不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表现真挚情感并非马西光的艺术所独有,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他忠实于自己的感受,这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能做到的,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画家生活条件也不断改善和提高,为了在市场上发展,画家们往往不断寻找新的表现题材和艺术语言,以求不断出新出奇,因此,凡是社会中存在的,甚至是梦境,都成为画家们的表现题材。毋庸置疑,现代绘画的表现题材是空前扩大了,画家为了出新在不断猎奇,寻找新的表现对象,但艺术的深度却空前的浅薄,绘画只剩下一个空壳——符号。少数民族的生活和风俗往往成为画家猎奇的“对象”,他们带着相机到民族地区去采风,带一大批照片回来进行创作,而画面上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只不过是穿着民族服装的模特而已,毫无情感可言。事实上,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并不是我们外人看到的那样,他(她)们的精神世界也并非如我们所理解的那样,是非要亲身体验所不能得到的。马西光扎根青海

翟鹰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绘画专业教授

研究生导师


手机扫码进入微网站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