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YYYY年MM月DD日 H:mm:ss
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点此返回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翟鹰艺术中心
首页
艺术简介
作品
艺术资讯
留言
品格自高:因境变法,移情入画
来源:
艺术家提供
|
作者:
司马烈人
|
发布时间:
2016-01-04
|
2246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比较喜欢欣赏画作,对好作品的标准就两个字——“舒服”。最近,读杨炳湘女士的画作,禁不住班门弄斧,随意写开来。
杨炳湘出生蜀地,自幼喜画,早年入伍,后在《诗刊》社从事美术工作,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兢兢业业。她素爱唐诗宋词,沉浸其中的意境构想和描写,又留恋家乡的水气迷雾,时常游历名山大川,捕捉言不尽意的自然美,正如清代石涛所说“搜尽奇峰打草稿”!
杨炳湘信守的绘画理念主要是这样几点:“有意境自成高格,堪称佳构。无意境如同地理志、导游图”、“情深然后境深,情真方能感人”、“风格不能风格化,不能模式化”、“因境变法,移情入画”、“笔墨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有疏有密,有浓有淡,构成阴阳虚实的强弱节奏,整个画面方能生发出一种韵律感、运动感和节奏感。”(以上见杨炳湘《中国画的笔与墨》、《也谈山水画的意境》等)
杨炳湘的艺术道路主要是传统的延续,但自有不断求变、求新的拓展,这就是个人风格形成的过程——一个在继承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品格问题、成长起来的高度问题。黄宾虹论画说:“非明笔墨则源流莫窥,未讲源流则创造无法,未讲创造则新境界又从何而来?”我要说的是:真正继承传统是不容易的,真正开创新我也是不容易的:前者是本源,需要一种精致追求和敬畏意识,与古人神通;后者是流变,需要一种独立追求和突破意识,与时人差别。两者缺一,都不能创造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底蕴深厚,对外部世界尤其山水世界的认识自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方法和观点,其中以“情景交融”最突出,艺术表现时要化景为情、化情为景,突出意境空灵、气韵生动。这已经成了中国山水画的明显特点,是历来丹青妙手的追求。
我阅读杨炳湘的山水作品,试图从中找到属于她崇尚的画风、布置的手法以及创作的心态,体会到笔墨生动当是有意味的形式,透露出对生活、生命的多方面感怀。另外,觉得她在努力寻找、表现至少两种融洽的格调——意象的一致、意象的反差,重在“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呈现,故品格自高。落实在下面四点:
1、 景致的温度
宗炳《画山水序》、郭熙《林泉高致》等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常人眼里的景致多半就是景致,画家的眼里则完全不然,仰观俯察、澄怀味象、兴会所致都带有诗意。我以为,在杨炳湘的眼里,景致是有温度的、鲜活的,《春江月》、《满塘清香》、《轻舟》、《浮光》、《晨曦》、《晨风》等以温婉为主,给人温馨之感,善于营造大面积的光晕效果,朦朦胧胧,着力传达出不同生活场景的暖意,留下不同时光的记忆。除《满塘清香》外,其余五幅都有一叶小舟,把我们的思绪一下带回宋元文人画中,清雅自然,余味无穷,这就造成历史的温馨、接续传统的意识。《春江月》中孤舟与两棵树的对立,偏左下的水中月,这样的三点布局很讲究,再与远处背景结合,使人想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晨风》中行使的孤舟、闲坐的渔妇、眼前的飞鸟、阔大的山水、摇曳的芦苇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妙在动静呼应,大有魏晋以来部分文人墨客萧散淡泊的意趣,也给人温馨感。温馨是一种观察的结果,一种内心的体验。历史的温馨往往积淀着久远的一种情怀,没有火急火燎的躁动感,杨炳湘做到了!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查看全文 »
上一篇:
“应景变法” 门外......
下一篇:
我的艺术之路
翟鹰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绘画专业教授
研究生导师
手机扫码进入微网站
百家争鸣
、
百花齐放
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