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翟鹰艺术中心

我认识的吴冠中先生
来源:艺术家提供 | 作者:杨炳湘 | 发布时间: 2016-01-04 | 2505 次浏览 | 分享到:

     后来,在很长时间里,我与吴先生没有太多联系,各自忙各自的事情,但彼此都能记得。在展览会上碰到了,会说上几句,如果有我的作品参展,他也会找到看一看,说几句鼓励的话。几年前,我给他寄了一本自已的画册,他看完后很高兴,打电话说我的画味道很好,气息好、生动、意境也好,要多画。我说我手头还有些近作,整理后约个时间请他看,他说:好!
     有一次打电话,吴先生说,他的画展要在“798”开展,大多是近作,让我去看看,我问他要不要请柬,他说没关系,你去吧。因为好些年没见到吴先生了,那天,我很早就到了。看到吴先生在一些人的簇拥下走过来,我就迎上去和他握手。他握着我的手一直走进展厅,边走边看他的画,直到走完大半个展厅……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吴先生。
     后来,我给他打过一次电话,没人接,那是过节期间,我以为他是到外地去了,总想着还有时间。记得早几年跟他通电话,感觉他身体还不错,我说他状态还跟以前差不多,他说:都活成“化石”了,我笑了:化石好,可以长久。谁知时间不等人,年岁不等人,人都会走出那生命的最后一步,以至于之前说过的带着我的近作去看他的话最终成了泡影!
     我和吴先生的交往,平实、自然、真纯、持久,让我永生难忘。
     吴先生走了,但他还一如既往活在我们心里。他一身正气、光明磊落、真诚待人、品德高尚,他生活俭朴、无私奉献,生前就将自己用心血凝注的数百幅作品无偿捐赠给国家美术馆、博物馆,用自己的作品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同时,他的临终遗愿是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骨灰撒入大海,表现出一个人民艺术家慷慨忘我的高尚品德。
     吴先生笔耕一生,“不负丹青”,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艺术大师。他毕其一生东寻西找,辗转南北上下求索,是一位艺术的苦行者。吴先生在1981年写给我的信中说:“小杨,我明日去宜兴,到故乡吃草,约四月中旬返京,回来后看你的作品。”吴先生对我说过,一个画家,要经常出去收集素材,我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要有好胃口。我理解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深入生活肯吃苦,善于消化吸收出精品,二是要克已奉公,报效人民。
     作为一个画家,只掌握生活素材,只具备基本的绘画技能是不够的,还要勇于开拓创新,不走老路开新路。吴先生在1982年写给我的信中,说他“最近较忙,又作了些新画,永远要寻新路,不唱老调子。”他融贯古今中西,大胆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崭新的艺术语言和作品风格,其作品颇具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和民族品格,既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也符合外国人的审美眼光,因而更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他为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成果丰硕。

翟鹰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绘画专业教授

研究生导师


手机扫码进入微网站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